风墟

微信公众号:炼己者,id:fengxuwake

微博:炼己者风墟

善良不等于软弱:软弱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知道,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

你无法将两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给糅合在一起——你不可能将一包烟和一本书糅合成一个东西。


但是思维是可以的,你的潜意识或许会将「书」和「进步」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当你在看书的时候,你的潜意识里会感觉自己是在进步——即便你可能在看的是玄幻小说。

 

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在个人的生活经历中,给各类基本的事物和行为,赋予更多个人化的意义的过程。


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这一过程命名为「概念融合」


概念融合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变得简单,同时也变得更加僵化,它对人的正面作用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它的作用弊大于利。

 

一个出生于较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或许会不断的听到父母的语言讨论:


有钱人都为富不仁、人越有钱就越会丧失良心、有钱人都是坏的等等,那么这一类的语言会在这个孩子的心智之中,令他将「金钱」与邪恶、坏、被父母讨厌等这些所有的感觉联系起来。


那么当这个孩子长大了之后,虽然他作为一个正常人会非常渴望变得富有,但是他心智之中与金钱相关联的那些负面的感觉和意象、却会不断的阻止他变富。

 

像这种我们能够察觉、并可以用语言描述的「概念融合」还不算棘手,棘手的是那些更为复杂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概念融合。

 

我们知道,大脑喜欢简化归纳,「喝水」是一个很简单的词汇;


「用左右举起盛满水的杯子,将杯子斜倾45度,将水倒入口腔内,利用吞咽功能使水顺着食道进入胃部」,这就是一个过于复杂的描述。


如果我们没有使用「喝水」这一词语来总结以上这一串的行为描述的话,我们的大脑就会排斥去思考这个事情,因为它太复杂了。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

我们的语言无法清晰描述和定义的事物,那么它在我们的认知和思维之中便也是模糊不清的、很难被我们的意识直接处理的。

 

我们潜意识中对自己的「自我定位」,就是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同时我们的「自我定位」又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自我定位」都是有着诸多的、复杂的概念融合。

 

一个总是不断失败的人,他很难意识到早年时他的母亲一再对他重复的“你就是个废物”这句话已经牢牢的和他的「自我定位」捆绑在了一起;


一个事业始终难有起色的人,在他的「自我定位」中那种觉得自己“配不上高档次东西”的感觉,令他无意识中一直在给没有前途的小公司投简历;


当然,一个「自我定位」为“年入百万起步”的人,他也一定能够年入百万,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他的无意识会自动帮他寻找能够令他年入百万的机会;

正如一个认为自己只能月入5000的人的无意识,也会帮他规避一切能够月薪超过5000的机会。

 

虽然一个人主观世界对自己的期许和内在的人际模式,并不能够完全的决定我们的生活,但它的作用毫无疑问是非常巨大的。这种作用巨大到很多时候我们主观的内在模式,能够抵消很多外在的因素影响。

 

就像一个内心软弱的人,你直接将他安排在将军的位置上,将军这个外在的身份、别人对他这一身份的畏惧等并不能令他从一个软弱的人变成一个内心坚定的人;

最终的结果是周围的人发现了他的软弱之后,很快就会失去对他的尊敬,他也无法在将军的位置上发号施令。

 

你看,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师时常会谈论到“内心强大”这样的概念,那么所谓的“内心强大”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其实内心强大的本质,是一个人将自己内心的意愿,贯彻于现实之中的行动。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模糊的地带的,譬如你作为一个将军,你可以要求士兵们996作息,好好训练;你也可以不对此做过多的要求,任由士兵们懒散的训练;

 

但毫无疑问,那个要求士兵们996的人将军,会令人认为他是内心强大的,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他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出去,并以此要求别人来顺从他。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是源自于这个人带给我们的那种整体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非常模糊的东西,也正因如此,它就导致诸多现实情况有着巨大的区别。


譬如,有些老板在他的员工面前说一不二,他的员工非常难以拒绝他;而有些老板则完全指挥不动他的员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根源就在于我们前面提到的「概念融合」。

 

一个强势的老板,他并不只是令员工感到强势,与强势这一概念叠加、融合、关联的,还有很多模糊的感觉:恐惧、父母、小时后不听话就被揍的经历、初中时严厉的老师等等。

 

这些无数杂糅融合的感觉,令这个老板的员工对他产生了恐惧和服从。

 

不要小瞧“小时后不听话就被揍的经历”,像这样的经历它本质上唤起的是我们恐惧的“感觉”;

它是完全非理性的,这和你的老板会不会揍你、你老板究竟有没有权力揍你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对你的老板有这种“感觉”,明白吗?


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觉”,你自己的感觉就是真实的。

 

而一个弱势的老板,他除了令自己的员工感到弱势,可能同时还有诸多感觉叠加在一起:蠢货、高中时班里总被欺负的那个同学、一定会失败的人、没能力等等,因此他的员工并不会服从他。

 

因此也许一个公司里,拥有同样权限的两个管理者,但他们对于员工的控制力度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源自于他们的个人风格,所唤起的员工的诸多感受和印象的区别。

 

任何的人际团体,在建立了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自发的、令每个人都去扮演某一角色,每个人一定会有一个属于他的团体角色,领导者、照顾者、协调者、执行者、智者等等。

 

当团队遇到重大的事件需要决策的时候,人们会把目光投注在领导者身上;

当你有了疑惑不知如何处理时,你自然而然的会去寻找团队中的那个智者;

 

“团体角色”这一概念有些类似荣格所谈的“原型”,原型是我们集体潜意识的组成部分。

 

我认为“团体角色”的存在,是社会团体的一种「必然之功能」,但凡一个社会团体形成了,这一团体就会强制性的框定人们的角色设定,这是“团体”这一存在其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一个团体一旦形成,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团体,它一定会形成领导者和追随者这两个阶级,因为不可能一个团体里所有人都是领导者、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执行者。


然后根据这一具体角色个人能力的不同,就会出现如同八字命理学中,某一十神为喜或为忌的情况一样,譬如这一领导者能力卓越,就如同官星为喜,他能够很好的发挥带团队的作用;

如果这一领导者能力不足,就如同七杀为忌,那么他就会把团队带领到糟糕的未来。

在所有这些团体角色中,“软弱”这一性格因素,具有令所有的团队角色变成“为忌”的这一功能,

而且这和团队中每个人的能力没有关系,哪怕你能力再强,只要你性格软弱,那么马上就会丧失别人对你的尊重和角色认同。


因为所有的团体中必然也会有的一个角色,就是“背锅者”。


一个团体里总会有一个人成为所有人鄙夷的对象,此人处于团体位阶中的最底端,可以被所有人欺负和愚弄。


而“软弱”这一性格的作用,就是令一个人成为团体中最底层的那个“背锅者”的角色。

 

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领导犯了错并不会受到群体的指摘,而有的领导犯了错却会被团体群起而攻之,

其中根本性的区别,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一领导者本人的性格是强势的还是软弱的,

一个强势的人犯了错时收获的是下属的奉承,很多下属会不敢于去指出这些错误和强调领导者犯错应受的惩罚。

 

这一点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也都是相通的,一个人接收到来自外界攻击的多寡,取决于这个人本身性格的坚韧程度,

并不是你性格越坚韧你越能够忍受来自外界的攻击,而是你的性格越坚韧,别人就越是不敢于去攻击你。

 

「软弱」是一种纯粹的、没有任何正面意义的性格特质。

当我打出上面这句话时,我意识到这句话会令很多人感到不舒服,因为许多人都很软弱,他们会认为上面这句话是对他们的攻击,令他们感到被否定。

 

然而,第一,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在你的一生中,你是否有因为「软弱」而得到过任何的好处吗?

 

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没有。

 

第二,因为自身的软弱而自我攻击,这本身就是“软弱”的一种表现。

 

中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明,古代的中国得天独厚的被沙漠和喜马拉雅山隔绝于西方的战乱之外,中原地区肥沃的土地成为我们始终可以维持一个大一统文明的根基。


我们的特殊之处就体现在,经过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洗礼,我们的文化在不断的驯养着我们成为更加“顺从”的臣民,而顺从,毫无疑问,正是软弱的一种体现。

 

我们的文化令我们给“软弱”叠加上了非常多正面的、美好的“概念融合”,很多人无意识中把软弱和善良、忍让、宽容、大度、懂事等等这些概念联系在了一起。

 

父母希望你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告诉你被欺负了别和别人打架,去告诉老师,这就是以善良为名的软弱;


老师希望你成为一个能够忍让的人,因为你和别人闹了矛盾会影响老师的颜面,还要浪费老师的时间去处理在他眼里不值一提的你这些小屁孩的破事,这就是以忍让为名的软弱;


你妈觉得你去学生物才有前途,可你不喜欢,你想学计算机,你家的其他亲戚就劝你要懂事,别惹你妈生气,于是你为了“懂事”拿自己一生的前途为代价去取悦你妈,这就是以懂事为名的软弱;

 

《教父》中有言: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它从来都是简单而清晰的:善良、懂事、宽容、忍让这些概念都不等于是软弱,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人们打着这些旗号和名义,去做着损害你的利益还阻止你发声的事,你顺从了他们,你就是软弱的。

 

每个人对某一概念在潜意识中的“概念融合”都是不一样的,但我想说说我自己旧有认知中对于“善良”这一概念的感觉,这个概念令我想起了很多的意象:


第一,我的妈妈自称是个善良的人,同时她不断的告诉我她怎么被别人欺负、但因为她心善,所以都忍了,她相信老天是公平的,那些欺负她的人以后肯定会有报应。


第二,很多影视剧和小说中都有主角心地善良,被别人误会甚至伤害的情节,主角对此无计可施,处在可怜的受害者位置上,他们从不会去反击,因为他们善良,他们会付诸努力让真相大白,从而赢得别人的理解。


至于别人之前因为误会对他造成的伤害?算了吧,善良大度的主角才不会在意这点小事呢。

 

我相信和过去的我一样,将“善良”这一概念和许多实际上是“软弱”的概念和意向叠加在一起的人绝不是少数,应该说很可能是绝大多数。

 

我的妈妈教育我要乐于助人,所以过去我非常容易不自觉的想要主动去帮助别人,现在我明白了,我之所以会那样做,是因为我非常渴望以此来获得别人的感激、赞赏、和认可。

当然,很多时候那些获得了我帮助的人并没有对我的什么感激,也没有什么认可。

 

现在我理解了,为什么「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

 

同时最近的经历也令我彻底的意识到:原来性格的软弱,和讨好型人格,其实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幼稚病”,是因为心理幼稚,所以才会有这种性格模式。

 

成人的世界是残酷的,譬如当我向别人去追回一笔很大的账时,我觉得这是朋友、对方也很不容易、对方对我说话很有礼貌等等,令我一直不好意思给对方施加什么压力。


然后我收获的结果是:他把别人的钱都还了,唯独我的钱迟迟没有给。


这件事一直令我很苦恼,我给我几个徒弟说了之后,他们都一脸的不可思议:他们没想到我作为一个成年人竟然能干出这种事!


在和他们交流了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过去的很多想法真的是太幼稚了,而且非常迅速的令我理解到:原来我过去一直在心理学的层面上不断地去自我剖析,其实压根就是错的!


我根本没那么多心理问题,问题的根本就是在于我太幼稚了!

 

成年人的世界中,你个人的利益就是第一位的。牵涉到利益的时候,所有的情分都是扯淡的。


既然你欠了我的钱,那么我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不管你有什么困难,你出车祸了也好、你爹妈年纪大了也好、你实在没钱也好,等等等等,那都和我没关系,那些不是我的问题,那是你要解决的。

 

为什么我能理解这些?

 

因为我亲眼看着一个同事为了躲债,给追债人打电话说他出车祸了,还让别人假扮医生查房帮他做戏;


一个指天发誓赌咒说自己就剩不到一千块钱的欠我钱的人,他打开支付宝时我扫了一眼看到明明还有七千多;

 

我自始至终都没有否定“善良”这种品质,我撰写本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令我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和过去的我一样心智不成熟、对人际关系抱有天真的美好幻想的人,能够如我一般深刻的意识到:和任何品质都没有关系,软弱就是软弱,软弱就是最大的问题。

 

想要不再软弱,首先我们要剥离掉你的个人经验给你造就的那些“概念融合”,去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要被我们潜意识中的概念和意向给误导。

 

善良不等于软弱,坚定不等于邪恶,成为一个自尊自爱、敢于维护自身利益的人,不等于你就成为了一个坏人。

 

其次,要明白“软弱”百分之一百的是一种纯粹负面的性格特征,它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好处和帮助。

 

最后,你要付诸实际的行动。

过去你一直有一种幻想,认为通过忍让,可以和别人达成交易,从而实现你的目的、亦或是规避风险。

 

但现在你要认清这只是一种幻想,忍让和软弱从来不会换得别人对等的尊重。

 

当你通过实践,发现令你实现目的的不是软弱的退让,而是坚定的坚持时,你才会发自内心的、不再给自己找寻继续让自己软弱的借口了。


本文作者风墟,心理咨询师。微信公众号:炼己者 

微博:炼己者风墟

评论(2)
热度(62)
  1.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风墟 | Powered by LOFTER